祭祀燒香是從古代的祭禮中繼承下來的。古代的中國人在祭祀天地祖先時,往往要將祭品或某些植物放火焚燒,使之產生濃煙,認為以其香煙可通達神明。這種做法後來在民間逐步演變為燒香以示敬重。不過,後世的香,已經作了許多改進,出現了線香、盤香等比較精緻的香。
   
不僅佛教提倡用香,道教的儀式中也普遍用香。而且佛教與道教的用香還有比較嚴格的程式,對於香的宗教功能也有自己的解釋。不過一般民間的燒香就沒有那麼嚴格了,只以表示虔誠為主。
   
中國人對神明的態度是雙重的。一方面是對之敬畏,平時不敢衝撞他們;另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功利色彩,求神是為了請神保佑。所以人神之間有許多富有人情味的交往,民眾對神靈的敬拜形式也體現著這一特點。
   
燒香,在香港臺灣地區常稱為拜拜,是最常見的敬神方式。點起香燭,向神拜上幾拜,更虔誠的,則跪下叩頭幾響,同時心中默默祝禱。
   
民間的燒香,有許多習俗,其中一個是所謂燒頭香。頭香就是第一爐香,尤其是新年的第一爐香。老百姓認為頭香功德最大,可以獲福最多,所以常常爭燒第一爐香。如果是新年(農曆正月初一)燒頭香,虔誠的香客常常在除夕的午夜就開始早早等候了。
   
除了燒頭香,某些地方的民眾還有燒十廟香的習俗。就是在初一早晨,提著香籃,連續燒滿周圍十座廟。其用意與燒頭香相近。
   
民間燒香的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做法是燒拜香。所謂燒拜香,是指向著某一寺觀神廟等地方,一步或幾步一拜。比如湖南衡陽一帶就有上南嶽衡山燒拜香的習俗,一般是香客攜一張小凳,上設香案,幾步一拜,漸次上山。燒拜香費時費力,自然也費財,所以並不經常進行。
   
燒香求神保佑,往往許下各種諾言,稱為許願。所許的願一般都是人們所公認的善行,或認為可以使神歡喜的事,如重塑金身重禮祭祀唱戲吃素放生送經等等。
   
日後所求之事得以實現,便意味著神已施以佑護,遂焚香再告神,並履行原來許下的諾言,以為答謝,稱為酬神、還願,也稱為應典應點踐諾
   
比較常見的還願形式是進廟燒香、上供、捐錢捐物等等。由於民間對佛道二教的某些宗教規定乃至於禁忌不甚了然,常有人以雞、豬等為供品。其實,道教與佛教都要求用素供,不能用葷食,只是民間沿用既久,便也就聽其自然了。
   
民間對神明的還願、祝壽等活動,還常常採取賽神的方式,就是用鼓樂、歌舞等儀式來娛樂神靈,它們常與酬謝神靈的活動相聯繫,故又稱報賽賽願。一種是某家或某個人為祈求、還願舉行的報賽活動,規模較小,沒有定時;另一種是由為首者組織,民眾集體舉行的報賽活動,大多有固定的日期,在神誕日、廟會等特定的時候舉行,規模較大,稱為賽會。
    
報賽這種風俗由來甚古。古代民間常用女巫歌舞事神,以後沿襲下來,無論是佛教、道教的佛菩薩、神仙,還是一般的民間神廟,在祭祀中都常用歌舞娛樂一類的形式。

View my Auction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j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