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臍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種有香物質,又稱寸香、臍香、當門子。
   
麝香的香味濃郁,經久不散,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統有極其顯著的影響,在香料工業和醫藥工業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。
   
雄性麝鹿的香囊是一個橢圓形的袋狀物,位於肚臍下面,香腺包圍在香囊附近,香腺中分泌出麝香的初香液,進入香囊之後形成麝香,再經過約兩個月的熟化和貯存,才形成粉粒狀和顆粒狀的“麝香仁”。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,幹後為深褐色,其形狀多呈粉末狀,也有時為籽粒狀、皮膜狀或油脂狀。
   
把香囊整個割下,晾乾,就是“毛殼麝香”,其重量很小,一般只有5-10克。
   
毛殼麝香多為棕褐色,直徑5釐米左右,呈橢圓形,帶有密生的白色或灰棕色的毛,中間有一個小囊孔。剖開後可以看到一些粉末或小顆粒的“麝香仁”,還有一些少量的細毛和脫落的內皮,習稱“銀皮”。
   
野生麝香仁質軟,油潤,疏鬆。其中顆粒狀的麝香仁品質最好,習稱“當門子”,呈不規則的圓球形或顆粒狀,表面多呈紫黑色,油潤光亮,微有麻紋;粉末狀者稱為元寸、寸香,多呈棕褐或黃棕色。
   
粉末狀或顆粒狀的麝香仁使用不夠方便,也不宜精細把握用量,所以調配香料時常把麝香仁製成麝香溶液。

    麝屬動物有5種:原麝、馬麝、林麝;黑麝、喜馬拉雅麝,常稱為麝鹿。麝雖然屬於鹿科,但其體型很小,高度和長度都在1米以內,體重也只有幾十斤,頭頂沒有角,雄獸還長有獠牙。
    麝鹿喜歡生活在海拔較高的高原和山區,一般單獨活動,嗅覺、視覺、聽覺都很靈敏,膽怯,機警,行動輕捷,善於跳躍和奔越懸崖峭壁,是一種很“靈”的動物。一般淩晨開始活動覓食,天亮之後就休息;黃昏後又開始活動,直到午夜;喜歡吃松蘿、苔草、杜鵑、高山柳、灌木的嫩枝葉、雜草等食物。麝鹿的活動、排便、棲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線和場所,一般不輕易改變,有“捨命不舍山”之說。即使雨後慣行的道路受到阻礙,麝鹿也不會改尋捷徑,而是盡力涉水而過。雄獸從1歲就開始分泌麝香,312歲是旺盛期,但要形成顆粒狀的較好的麝香仁要8-10歲以上。麝香的形成和分泌是連續的過程,但在冬季和初春的交配期更為顯著。所以,人們也在這些時候獵取野麝。
    從生物學上看,麝香是一種外激素(外激素是動物腺體中分泌出來的, 能在同種動物之間傳遞資訊的化合物),其香味在平時是麝鹿相互辯認、增加交往、減少同競爭對手遭遇的通訊手段,在繁殖期間則有強烈的吸引異性的作用。
   
麝香不僅是高級的香料,也是最名貴的中藥材之一。很多著名的中成藥,如安宮牛黃丸、大活絡丹、六神丸、蘇合香丸、雲南白藥、蘇合香丸、香桂丸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。
   
麝香入藥,最早見於《神農本草》,“麝香,味辛溫,生川穀,辟惡氣,殺鬼精物,溫瘧蠱毒癇痙,去三蟲,久服除邪,不夢寤魘寐。”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雲:“麝香走竄,能通諸竅之不利,開經絡之壅遏”,“通諸窈,開經絡,透肌骨,解酒毒,消瓜果食積”。
   
麝香藥效神奇,具有強烈的開竅醒神、活血通經、消腫止痛等功能,對中風昏迷、驚厥、癲癇、心絞痛、癰疽腫毒、咽喉腫痛,難產等多種病症均有明顯的療效。(麝香對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,孕婦忌用。)現代的藥理學研究也證明,麝香對中樞神經系統、呼吸、脈搏、血壓等有極為明顯的影響,小劑量有興奮作用,大劑量有抑制作用,對治療冠心病、小兒麻痹症引起的癱瘓淋巴結核等諸多病症均有療效。西藥常用麝香作強心劑、興奮劑等急救藥。
   
麝香氣味濃郁且迥異於其他的香味。單用麝香,無論量大量小,氣味都不怡人,但若微量使用,並於其它香料搭配起來,卻可以使整體香氣更加穩定,而且其強烈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使香氣具有一種特殊的靈動感和“動情感”。
    
麝香是中國的著名特產,不僅品質居世界之首,產量也占世界的70%以上。 
  
“西藏麝香”自古以來就是西方人士夢寐以求的天然寶物,早在西元一世紀,古羅馬就有了來自西藏的麝香。(中國古代有四大對外通商管道,北絲綢之路、南絲綢之路、海上絲綢之路和經過西藏的“麝香之路”。)
   
獲取1千克麝香,大約要捕殺160頭麝,由於世世代代都採用殺麝取香的方法,致使野生麝類資源越來越少,以至於在海拔較低的山地已很少見到麝的蹤跡。目前我國麝類動物的估計約有60萬頭,僅為50年代的五分之一。無論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出產優質麝香的馬麝、黑麝和喜馬拉雅麝,還是分佈地區較廣的林麝和原麝,都已經成為瀕危物種,均被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。
   
現在的麝類養殖業,不再像以往那樣殺麝取香,而是活體取香,從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仁,不僅可多次獲取,提高麝香產量,也大大減少了對野生種群的破壞。

 

View my Auction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j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