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。
    
香,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;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。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,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。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,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,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,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。
    
人類對香的喜好,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,有如蝶之戀花,木之向陽。
    
香,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,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、通鼻、開竅、調和身心,妙用無窮。正是由於深諳此理,歷代的帝王將相、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、愛香成癖。
    
香,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,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;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,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;既能空裡安神開竅,又可實處化病療疾;既是一種精英文化,又是一種大眾文化。究其實,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,唯靈秀造化源于自然。宋代陳去非的詩作《焚香》,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:
    明窗延靜晝, 默坐消塵緣;
    即將無限意, 寓此一炷煙。
    當時戒定慧, 妙供均人天;
    我豈不清友, 於今心醒然。
    爐煙嫋孤碧, 雲縷霏數千;
    悠然淩空去, 縹緲隨風還。
    世事有過現, 熏性無變遷;
    應是水中月, 波定還自圓。 
    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,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。從現存的史料來看,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。漢代時,香爐得到普遍使用,上層社會流行薰香、薰衣,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,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。魏晉南北朝時,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。唐代時,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。宋代時,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,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;其後,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。
   
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:肇始于春秋,成長於漢,完備于唐,鼎盛于宋。
    
近現代以來,中華民族命運多舛,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,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。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,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,實為時代之遺憾。
    
從劉向、李商隱、李煜、蘇軾、黃庭堅到朱熹、文征明、丁渭,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,從《詩經》到《紅樓夢》,從《名醫別錄》到《本草綱目》,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……
    
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,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。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,固然使人心生憂慮,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,走過風雲激蕩的20世紀的中國人,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,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;更有眾多知香、好香、樂香的人們,興味于傳統文化的人們,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;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,自當使人滿懷信心,必能跨越一二波折,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。

   
亦可相信,那不會是一個因循守舊、疏遠時代的老人,而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,玉樹臨風,超塵拔俗。

View my Auction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j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